欢迎访问心杨试药-全国临床试药员招聘平台,试药员正规报名入口!癌症、肿瘤、慢性病等患者临床试验试药员招募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临床资讯

心理会客室 心理压力与慢性疼痛

作者:心杨试药招募平台 发布时间:2023-11-08 浏览量:

  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起点。但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很多人处于焦虑或抑郁的状态,面临着各种各样精神方面的障碍与疾病。

  对此,大理市融媒体中心与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积极合作,开设心理健康类节目《心理会客室》,精神健康专家将对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产生、治疗进行分析讲解。

  本期《心理会客室》邀请到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马红霞做客节目,一起聊聊心理压力与慢性疼痛。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失眠、头昏、头晕,各种躯体疼痛,紧张、焦虑、烦躁、心慌,情绪不稳定以及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等疾病伴发的精神和情绪障碍等。

  国际疼痛协会将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我国慢性疼痛的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

  慢性疼痛的特点:持续3-6个月以上,没有确切的组织损伤,预警作用没有急性疼痛那么强,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长期疼痛不适,患者性格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烦躁易怒,容易发脾气,由于查不到确切的原发疾病,常反复就医,医疗资源耗费大。急性疼痛是警报,治疗的重点是原发病,慢性疼痛本身就是疾病,疼痛也是治疗重点。

  首先,可能会有一些生理方面的因素,我们称之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术后神经病变,创伤后神经病变,卒中后神经痛等,但这些疾病往往难以完全解释患者泛化和严重的疼痛感;或一些疼痛是找不到原因,医学上称为中枢敏感综合征,就是中枢的接收器官处于一个超敏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抑郁症伴发疼痛的比例非常高,研究表明,65%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疼痛症状,而且,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疼痛的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一个人抑郁程度越重,他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也越重,反之亦然,一个人长期受疼痛困扰,他的情绪也越糟糕,患抑郁的概率也越高。

  首先,慢性疼痛和抑郁有共同的生物学机制,过高的、持续得不到缓解的、超过个体调节水平的心理压力会过度消耗中枢神经递质,同时,还会诱发中枢炎症,导致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合成减少慢性疾病,中枢单胺消耗增加,合成又减少,二者加剧大脑单胺的不足,而中枢单胺不足会造成抑郁,也会导致中枢敏感综合症/慢性疼痛。抗抑郁药提高中枢单胺水平,可改善抑郁情绪,降低中枢超敏,有效治疗慢性疼痛。

  其次,从发病机制上,幼年期有过创伤经历,存在家庭冲突,缺乏社交,压力过大,慢性疲劳,或是长期与慢性病患者共同生活,存在现实冲突无法解决等这些心理压力和社会因素,都和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发病有关。

  4.同样的压力事件,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出现慢性疼痛和抑郁,而有些人不容易出现呢?

  这个与我们先天、后天的因素都有关系,我们称之为易感性素质。易感性素质与幼年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抚育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人际支持,以及生活习惯都有关系,易感性素质不一样,压力事件下个体的反应和应对方式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另外,一部分人群很难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情,长年积压的情绪问题就转化为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有些人则是感受阈值低,对于疼痛等具有高度敏感性,非常容易聚焦自身感受,扩大感受反应,因而更容易感受到各种躯体疼痛或是其他不适。

  首先,针对性的躯体检查是必要的,统计研究发现,0.1%-0.5%的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真的存在严重躯体疾病,所以针对性的躯体检查有助于排除躯体病因,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病情延误,但要降低频率,避免过度的不必要的检查心理会客室 心理压力与慢性疼痛。针对查不到病因的慢性疼痛,建议专科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充分应用精神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调整不正确的认知,并探究内心的冲突。

  如果您身边有这一类长期受疼痛困扰,做了各项检查仍找不到病因的患者,不妨建议他们到精神科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日恢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下期节目中,《心理会客室》还将继续针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方面的内容进行科普和解答,欢迎大家关注。

  ③大理融媒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七彩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答: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经济联系,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营造健康饮食环境 帮孩子远离“甜蜜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