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治疗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科学背后!
近年来,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在整体胃癌中所占比例接近20%。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局限于胃黏膜以及黏膜下(T1)的病变均属于早期胃癌范畴。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淋巴结转移入手,深入探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治疗方案及预后。首先我们先明确早期胃癌的定义,在早期胃癌的定义中,仅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深度做出了界定,即局限于黏膜下层内,而对肿瘤的大小以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并没有做出要求。
早期胃癌患者中仅少数患者表现为腹部不适、反酸、烧心、呃逆、嗳气等症状,多数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所以早期发现及诊断非常困难。
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一步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肿瘤浸润深度:在内镜手术众多指征中,肿瘤浸润深度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即对于肿瘤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层的T1b期肿瘤,除合并高龄、高手术风险等因素作为相对适应证外,其余均不再适用于内镜下切除的治疗方法。
(2)脉管浸润:淋巴管浸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肿瘤细胞一旦进入淋巴管内,其可通过淋巴回流途径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侵犯也是影响早期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肿瘤分化类型:肿瘤细胞分化越差,侵袭性增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高。
(4)肿瘤大体形态: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肿瘤病灶有无溃疡形成作为病灶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5)分子标记物评价:临床病理因素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早期胃癌中一些特殊的分子标记物表达情况也可以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7]。
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对于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考虑实施根治手术为最佳治疗干预措施。
有相关研究发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为15%。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不仅增加了手术的创伤风险,也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因此,掌握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征对于其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T1a或T1b期胃癌,治疗上应选择胃癌D1或D1+根治术,如果明确存在淋巴结转移,执行标准的胃癌D2根治术。
不仅如此,目前有学者尝试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腹腔镜下缩小手术,并获得和D2胃癌根治术相似的治疗结果。
1984年Tada提出EMR治疗方法[9],目前EMR的适应证,包括早期胃癌肿瘤局限于黏膜内层、最大径≤20mm、组织分化程度良好以及大体形态未见溃疡。
相比EMR,ESD可以切除更大的病灶,并获得充分的基底切缘。早期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后痛苦小、免疫反应轻、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生存质量高。
综上所述,随着内镜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病人接受EMR或ESD治疗,并已被证实可以取得与传统手术方式相类似的治愈性效果。
但是由于内镜技术对早期胃癌合并淋巴结转移诊治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掌握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风险因素,有助于指导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